【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首页】

校長觀點 | 《人民教育》刊發楊培明校長文章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強化現代化建設人才支撐”,強調“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著力造就拔尖創新人才”。高中是拔尖創新人才早期培養的重要階段。對高中教育來說,有哪些反教育現象制約著拔尖創新人才的成長?學校治理應該為拔尖創新人才成長營造怎樣的環境?近日,《人民教育》專題刊發了楊培明校長觀點,以下為文章內容:


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我們要堅持教育優先發展、科技自立自強、人才引領驅動,加快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堅持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著力造就拔尖創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睂⒔逃?、科技、人才進行一體化部署,是對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系統思考和戰略規劃,凸顯出教育的基礎性、戰略性、全局性地位,為基礎教育回答好“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指明了方向。


普通高中在人才培養中起著承上啟下的關鍵作用,是拔尖創新人才早期培養的重要階段?;貧w基礎教育育人本質,以學校治理現代化構建高質量的課程教學體系,是普通高中助力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關鍵。


一、反教育現象的存在不利于拔尖創新人才的成長


顧明遠先生將拔苗助長等違背教育規律的行為稱為反教育現象,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首先要克服大量反教育現象的存在。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是一個系統工程,普通高中教育在拔尖創新人才培養鏈條中具有基礎性作用。但問題在于,對普通高中在拔尖創新人才培養過程中可為和能為的內在依據和規律尚缺少科學認識,甚至將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與學科競賽成績、高考成績簡單等同起來,導致拔尖創新人才培養過程中出現違背教育規律的現象,功利主義大行其道。


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很多家長不顧及孩子的稟賦、興趣,盲目增加課后訓練難度,熱衷于各種奧數班、培優班,超前學習、超強度學習的現象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學校以提高考試分數為目的的教學安排和評價標準,不能滿足部分學生多樣化、個性化的發展需要,學生的興趣、特長沒有發展空間。學校教育過度機械的訓練并不利于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反而與拔尖創新人才培養背道而馳,甚至扼殺了真正具有創新潛質的青少年的學習興趣,影響了拔尖創新人才的成長。


二、普通高中助力拔尖創新人才培養要回歸教育常識與規律


高中階段不能盲目追求拔尖創新人才培養過早地開花結果。在對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評價問題上,不能簡單地把考取名校定義為拔尖創新人才,要多幾把衡量的尺子。很多高分學生到大學后不能適應大學的學習,表現平常甚至無法完成學業的情況時而有之。這種情況的出現,一方面是由于長期應試教育導致思維僵化,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欠缺;另一方面因為學生沒有持續學習的熱情和動力,沒有人生發展規劃而迷失方向。


國內外許多杰出人才的成長經歷告訴我們,對所從事的研究領域有濃厚興趣,具有家國情懷、創造性思維、想象力(審美素養),并且持續努力的人才有可能成為拔尖創新人才。


拔尖創新人才的成長固然需要具備較高的認知能力,但更重要的是有教育報國、科技救國和文化強國的信念,這份強烈的使命感和責任感,是很多拔尖創新人才的的精神支柱。習近平總書記多次談到,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這為基礎教育助力培養拔尖創新人才指明了方向。青年一代只有樹立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讀書的理想,具有“教育強國、科技強國和人才強國”的強大使命感和責任感,才能篤行不怠,成為國之棟梁。


當前,中國發展面臨重要科技領域原始創新不足,部分技術被“卡脖子”的局面,培養具有原始創新能力的科技人才非常迫切。同時我們也要認識到,拔尖創新人才不僅僅是自然科學領域,也包括人文社會科學。中國未來的發展必然需要更多一流的科學家,能夠在國際上引領學科發展,在基礎科學原始創新和科技應用轉化等方面作出重大貢獻,同時也需要更多一流的哲學家、法學家、經濟學家、社會學家、教育家。一個民族只有站在思想文化的高地上,才能站在科技的高地上。從這個意義上講,高中教育仍然首先要做好“打底子”的工作,青年一代只有具有致力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強國之志,具有開放包容的文化視野,具有為人類美好生活而奮斗的人文精神,才有可能在自然科學領域有所作為,并引領世界科技發展潮流,為人類作出更大貢獻。


三、學校治理現代化為拔尖創新人才成長營造良好環境


江蘇省南菁高級中學是一所有著140年歷史的百年名校,為國家培養了一大批拔尖創新人才。學校的杰出校友中有中國機器人之父蔣新松、中國第一艘萬噸級遠洋貨船“東風號”的設計者許學彥等12位兩院院士,有社會學家吳文藻、國學大師唐文治、文學家汪曾祺、書法家沈鵬、教育家顧明遠、亞投行籌建者金立群等一大批各行各界的拔尖創新人才。


南菁高中繼承學校百年優良傳統,總結學校人才培養經驗,結合教育發展的時代需要,把整體構建學校大美育課程體系、促進學校育人方式轉型和新課程標準審美化實施,作為助力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重要舉措。在實踐中,我們認識到,普通高中助力拔尖創新人才培養,不是靠奧數班、培優班和競賽課這些具體措施就能實現的,必須整體提升學校辦學的格局和境界,提高學校教育的價值自覺、使命自覺,全面優化學校的課程教學體系和學生評價體系,實現學校治理的現代化。


首先,學校要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教育的急功近利心態,用工業生產的方式對待人才培養,反而害了人才,毀了人才。比如,不顧學生的個人發展潛質,盲目地進行競賽訓練、增加教學難度,加大訓練強度,結果扼殺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為了提高學生學習成績而壓縮音體美的課時,音體美讓位數理化,這就忽略了人才成長的根本,強健的身體是人才成長和未來服務社會的基礎,而藝術想象力和審美能力是科學發現和科技發明靈感的源泉;無限制壓縮學生假期,家長將學生的假期用補課填滿,剝奪學生深度接觸社會的機會,這只能讓學生的思維僵化、視野狹窄,甚至失去生命的活力,這樣的孩子怎么能有創造力呢?因此,拔尖創新人才培養首先要回到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上來,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讓學生樹立“科教興國、人才強國”的使命感,同時,學校要有豐富的課程體系足以支撐學生實現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其次,普通高中要提升課程教學的學術性與發展性,以創新教學體系助力拔尖創新人才成長。


高中教育多樣特色發展,回應了人的可能性與社會豐富性的需要,是對“辦適合的教育”的生動實踐,其基本內涵包括課程選擇的多樣化、教學實施的多樣化和學生未來發展方向的多樣化,進而讓人的全面發展、個性發展和卓越發展真正成為可能。


多樣化教育是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重要前提。教育就是為人的發展提供可能性,滿足人的個性化發展需要。而要培養個性化人才,需要實行多樣化教育,多樣化是實現個性化教育的手段。


普通高中多樣化、個性化發展之所以成效不夠明顯,根本癥結在于當前普通高中的課程教學總體上還是圍繞高考進行的,強調整齊劃一,追求標準答案和分數,這必然導致反復訓練和無限強化??茖W研究與探索不是追求標準答案和正確率,而是需要想象力和求異思維,不盲信權威,敢于提出新的想法,在大膽假設的基礎上去驗證,甚至要經歷反復的失敗。因此,培養拔尖創新人才的教學,往往需要打破常規思維,讓學生去設計、去發現、去體驗、去創造,我們把與之相適應的教學體系稱為創新教學體系。拔尖創新人才培養視野下的現代學校治理要加強創新教學體系建設,為有創新潛質的學生提供高質量的個性化的教學服務。


最后,要把落實美育工作,提升教學審美化水平作為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重要舉措。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高度重視美育工作,習近平總書記給中央美院老教授回信,強調做好美育工作,弘揚中華美育精神,讓祖國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長。中華美育精神表現為個體與社會、道德與審美、身體與心靈、藝術與人生、自然與自由的五個維度的統一。我們培養拔尖創新人才,絕不是培養有才無德的精致利己主義者,而是在做“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崇高事業,需要特別強調人才的道德境界,這是人才培養中落實美育的要義之一。


同時,培養拔尖創新人才的過程中,還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審美想象力,為學生提供能夠自由創造的學習空間。人的思維能力包括抽象思維能力和形象的想象能力,后者的作用機制是從已知形象中創造出未知形象。想象力是審美能力的重要體現,當外來的審美信息或審美對象進入人的審美視野,人憑借其個性化的記憶、想象和情感,創造出獨特的審美意象。因此,審美本身蘊含著豐富的創造性特質。


美育促進創新能力的發展,還在于對人整體創造能力的培養,包括創造欲望、動力,創新意識、思維,創造性實踐、技能。美育是一種體驗性與參與性高度融合的活動,是想象的、造型的、感性直觀的、自由表現的、富于感情色彩的、專注投入的、注重過程的、愉悅的。美育不僅激發了人類巨大的潛力,鍛煉發展了人類的技能,而且使人類的審美觸角伸向了廣闊的空間。學校要全面提升美育課程的質量,以審美的生活體驗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進而增強學生的創新素養。


教育在本質上是一種創造性活動,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對學校治理提出了新的要求。當學校洋溢著改革創新的發展追求的時候,學生在校園中也必然煥發出創新的精神和活力;當教師癡迷于教學的創造、潛心于變革課堂的時候,這樣的課堂必定會點燃學生發現與創造的火種,引領學生探索未知,走向廣闊深邃的科學世界;當學校的全部生活都彰顯美學精神的時候,崇高、自由與解放必然會成為這所學校的精神氣質。教育充滿價值自覺,學生享受學習快樂,教師追求育人幸福,這樣的教育將成就學生校園生活的美好,也必將為學生未來成長為拔尖創新人才奠定堅實的生命底色。

(全文選自《人民教育》微信公眾號)

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